乌鲁木齐市第78中学简介


一、学校基本情况

          乌鲁木齐市第78中学是一所九年一贯制民汉合校,位于乌市西八家户路623号,始建于1971年,原属于新疆建化实业公司,属企业办学。20054月移交新市区政府,更名为乌市第七十八中学。目前学校占地13007平方米,建筑面积8050平方米,绿化面积约3008平方米;39个教学班, 1745名学生(其中民语班6个,学生137名);在编教职工82名,专任教师72名(民语系教师12名),专任教师任职资格达标率100%;大专及以上学历的74人,学历达标率100%。高级职称 5人,中级职称 53人,初级职称 18 人。

          近几年,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区教育局的具体指导下,我校教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学校工作也取得了丰硕成绩。自2008年以来,分别获得乌鲁木齐市级文明单位、市级平安单位,数字校园”评比活动二等奖、新市区级 两基”工作先进集体、新市区教育系统调研工作先进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集体、教育系统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先进集体、团建目标考核优胜单位、少先队目标考核先进单位、教育部十一五”重点课题新市区《有效教师发展策略的研究》课题先进单位等荣誉21次,多人多次在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新市区组织的教育教学评比活动中获奖。


二、加强硬件设施配备,提高办学标准

          我校现建成一座总面积8050平方米,39间教室及各功能室齐全的教学楼,已能满足九年一贯制学校教育教学的需要。与此同时,又投入50余万为两间微机室配置学生电脑134台,为39间教室配备了多媒体设备,并配备图书、配置音体美教学所需设施,学校的硬件设施已达到一流,现在一所标准化、信息化的学校已展露在市民前。 

          学校配备专职保安3名,成立护校队,统一配备服装,安装了隔离墩,购置了警棍、大头棒等防护器具。在校园内安装视频监控点9个,在校门口左侧安装红绿灯,为师生交通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建设一流的学校离不开优良的校园环境建设。为此学校下大力气进行校园环境 四化”建设,请专人对校园绿化进行整体规划,做到春有草,夏有花,秋有果,冬有绿”。目前学校校园东西北三面墙的透绿工程已现雏形,各办公室、各班级种植盆花数量达292盆,初步达到预期的绿化目标。在校园的南面布置了长达200米的文化墙,内容分别是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国近代的衰竭及新中国取得的辉煌”文化古韵”安全知识”和学生安全知识”,校园四周芳草如茵,白杨树和柳树婆娑生姿、绿荫团团,花坛里鲜花竞放,石桌石凳参差其间,为流连的同学们提供了晨读与休憩的场所。教学楼内楼梯上的静”竞”进”净”敬”分层次提醒着学生,水房内分别有洗手的方法”水的知识”节约用水”等等,楼梯上清晰地标注有疏散路线,各种提示都温馨地出现在学生途经的墙面上,每个楼层楼道内均按学生的年龄分别张贴有弟子规”、二十四孝”名人名画名言”等,并有学生作品展览,各教师办公室门口有教师的合影,附有格言,便于学生、家长找老师。每间教室均有班牌,有班主任的介绍,班主任寄语等。在各功能室门口,有着这一学科名人简介或名言,在各班内布置了图书角,能方便学生看书,富有创意与个性的文化墙、绿树掩映花草相拥、书香四溢的的氛围既美化了育人环境,又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熏陶,极大地提升了校园文化品味,振奋了师生精神,激发了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增强了师生的主人翁感。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办学水平

1、领导班子建设 区委区政府在全区范围内的高中名校选拔优秀校长配备到我校担任领导职位。在学校中层干部的选拔任用上,我校充分发挥校内民主,实行自荐和民主选举相结合的方式公开竞聘,选拔年轻、有活力、政治和业务素养都过硬的干部充实学校的中层管理岗位上。校领导分工协作,各部门通力合作,认真扎实地做好本职工作。

2、师资队伍建设 近几年通过公开招聘,陆续分配到我校6人,校际教师调岗7人,整合12人,逐步充实了我校师资队伍。通过开展政治学习、党支部学习、中心组学习、年级组活动、教研组活动等多种方式提高教职工的政治素养,组织教师深入学习《中小学教师师德规范》和《新市区中小学教师文明礼仪规范》注重教师的师德塑造。制定各种教师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大力表彰师德高尚和教学成绩卓著的教师,严禁一些违背师德的行为。采取帮教等形式对青年教师进行帮带,进一步增强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自觉性,切实把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推向了新的高度。虽然,原企业学校的教师年龄偏大、知识相对陈旧,但老师身上的敬业、朴素的精神引领着全体教师,目前一支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严谨治学的教师队伍正在形成。此外学校鼓励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各种学历进修及参加各级各类培训,钻研教法,研究学生,研究学情,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四、建立健全德育制度,重视校园文化氛围建设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我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以提倡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学会学习”为德育前提,大力抓好养成教育。

一是建立健全德育制度。我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班主任管理制度、升旗制度、一日常规制度、班级量化管理制度、奖励制度等,今年初,又在全校范围内认真学习并落实《新市区小学生一日常规》,确保了德育渠道的畅通。

二是突出德育主阵地。在课程设置上,我们按规定开齐开足德育课程,利用升国旗仪式、班队会、校园广播、德育园地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达到以先进的思想育人的目的。

三是建立了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成立了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通过定期开展活动,向家长通报学校的情况;定期举行家教知识讲座,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推广家校通”,建立家访制度,要求班主任和家长及时沟通,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今年在新区教育局的指导和帮助下,我校继续以《以文明礼貌为核心的小学生养成教育研究》这一全国十一五”德育课题为重点,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基础,积极着手市级德育达标校依法治校达标校创建工作,并以925分的好成绩通过了市级德育达标校 依法治校达标校的验收。德育工作是一项育人的长期工作,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它做好做实,既要抓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又要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校风,达到以德育人的目的。

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均衡发展的目标是推进素质教育,我校始终坚持全员发展、全面发展、自主发展。

一是严格执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严格学籍管理、控制学生在校时间,均衡编班和配备学科教师。

二是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整体提升课堂教学水平。我校充分发挥教研组功能,认真开展听、说、评”的活动。每位教师认真钻研、精心备课、反复试教。学科带头人上观摩课,教学骨干上示范课、每位教师上达标课,已形成了良好的教学研究氛围。

三是加强校际交流,开展课题研究。为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和校际交流活动。通过参加双语、学科整合等课题研究、教研月活动、 手拉手互助工程”,丰富教师教学活动,调动教师教科研的积极性。学校还搭建平台支持教师外出学习,与手拉手”的80小学、47中学、51中学等外校教师多交流,吸取优秀的教育教学经验,提升教学能力。

四是精讲精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求各科教师在课堂上精讲精练”,对低、中、高三个水平段的学生每节课分别有不同的提问交流、练习巩固、面批指导与完成作业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得到均衡教育的机会。每学期通过召开家长会、发告家长书”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减负”的意义及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致力于培养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的若干举措,得到了家长广泛的理解与支持。另外我校严格控制作业量,使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参加课外活动,培养他们的兴趣。六、推进双语”教学,促进民族团结

          作为一所民汉合校,我校现有双语”教学班6个,学生137人,民语教师12人。为促进学校双语”教学的工作,我校成立了双语”教学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协调组织,做到措施得力,责任到人。我校双语”教学目标是在巩固和提高母语教学质量的同时,以提高汉语教学质量为重点,逐步推进双语”教学工作,不断扩大双语”教学的范围和规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要求所有的民语教师用汉语备课,除了母语文外,所有的课程用汉语授课,民汉师生互结对子,互帮互学,为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教研、教学常规管理上,民汉教师标准是一样的,同一间办公室,同一个教研组,同一个年级组,大家不分彼此,加强了感情,促进了民汉教学质量。

          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民汉学生一视同仁,谁也不能游离于学校的管理之外。每天中午的校园广播有一个小栏目是学语言”,由汉语水平好的民语学生教授维吾尔日常用语,汉语系学生跟学,民语学生可以学汉语,不同民族的学生相互学习,增加了民汉学生间的友谊。

          在双语”教学工作中,我校充分发挥着已有的资源,同时还不断在社会、家长中开展形式多样的 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及反分裂” 反渗透”教育活动,使我们在双语”教育教学和民族团结两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双语”课题《提高民族教师汉语授课水平》获区级第一名,双语考试成绩在新市区抽考中名列前茅。